《社交类用户习惯养成分析:叫好不叫座,中老年生意不好做?》

人群

中老年人

  • 同质化的精神文化需求
  • 组织归属感,集体活动

行为养成

背景

  • 80%的人起床后15分钟内会选择手机
  • 每天会有大量的碎片时间使用手机

目标

  • 如何提高用户粘性,支持用户每天使用产品
  • 让用户推荐给其他人共同使用

奖励机制

  • 不太确定的奖励结果会使用户更频繁的触发奖励动作(鸽子实验)
  • 社交/猎物/自我奖励

《社交产品之用户众生相对比》

社交产品

社交产品应该基于:

  • 社交关系强弱
  • 社交主题和内容
  • 社交是否真实

《社交的进化:从“面向效率的沟通”到“面向对象的交流”》

视频 -> 语音 -> 文字 -> 表情

  • 压力值
  • 亲密度
  • 效率性

《社交产品的中国式救赎》

  • 中国大多不区分熟人/陌生人社交
  • 平台过度娱乐化,保持专业垂直不易
  • 网络不安全感和隐私保护缺乏
  • 群体智慧缺失,群体越大智慧越低
  • 生活内容扁平化,工作多、不能说的多,导致内容单一
  • 存在各类利益链

《社交软件不社交:用了那么多社交软件和婚恋网站,却撩不到一个人……》

  • 两性社交的起点、终点:发现新关系 —— 婚恋
  • 两性社交的当前难点:
    • 关系建立的壁垒增高
    • 婚恋观念的转变
    • 头尾部红海现象明显
  • 两性社交的发展核心:
    • 重获用户兴趣和信任
    • 准入门槛和发展速度的平衡
    • 婚恋变革、社会资产的转变
    • 灰产和抄袭的压力
  • 真实数据(照片、学历、个人信息等)+智能匹配(关系、兴趣、职业、年龄等)+全流程支持(增加社交深度)
  • 增加社交深度:剥离简单的性和情感,转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,提升关系质量和持久性

《社交图谱的核心从来不是“兴趣”而是“事情”》

  • 社交图谱由事情图谱和关系图谱构成
    • 事情图谱构建和维系关系图谱
    • 事情图谱是关系图谱的具体体现
  • 社交应用的核心是帮助用户构建和维持关系
  • “事情”才是社交关系的纽带,而不是“兴趣”
    • “兴趣”相对模糊,难以描述
    • “事情”能够清晰地构建人和人的关系
  • 事情图谱的重叠程度刻画了关系的密切程度

《社交类产品的分析和思考》

  • 社交的本质是怕孤独和被认可
  • 解决孤独感和寻求认可,是我们一切社会化行为的核心动力
  • 增加认可机会,降低认可门槛
    • 图片/视频 > 文字
    • 点赞 > 评论
    • 等级、权限
    • 关注、赞成
    • 公开分享
  • 熟人社交
    • 和某人聊天(消息)
    • 找某人(通讯录)
    • 大家在干嘛(朋友圈)
  • 陌生人社交
    • 兴趣爱好:共同爱好、观点、价值观,是建立信任的基础
    • 话题和小组:通过话题建立关系链,高效找打志同道合的人
  • 基于 LBS 的社交
    • 距离产生搭讪欲望
    • 降低匹配的挫败感
      • 男生更愿意找女神聊天解决孤独感
      • 女神却更愿意通过照片等获得认同感
    • 设置聊天切入点
  • 视频社交
    • Monkey:双方只显示国籍、年龄、性别
    • pro:真实面对,排他性点对点沟通
    • con:门槛高,缺少破冰 – Tiki,哈喽
  • 社交需要抓住
    • 好奇心
    • 荷尔蒙
    • 社交冲动
    • 用户时间